甘草

甘草

從前,在一個偏遠的山村裏有位草藥郎中,有一天,郎中外出給一位鄉民治病未歸,家裏又來了很多求醫的人。郎中妻子一看這麽多人坐在家裏等她丈夫回來治病,而丈夫一時又不回來。她暗自琢磨,丈夫替人看病,不就是那些草藥嘛,一把一把的草藥,一包一包地往外發放,我何不替他包點草藥把這些求醫的人們打發呢?

於是她忽然想起竈前燒火的地方有一大堆草棍子,拿起一根咬上一口。覺得還有點甜,就把這些小棍子切成小片,用小紙一包一包的包好,又一一發給那些來看病的人,說:「這是我們家老頭留下的藥,你們拿回去用它煎水喝,喝完了就會好病的。」那些早就等得著急了的病人們一聽都很高興,每人拿了一包藥後告辭致謝而去。

過了幾天,好幾個人拎了禮物來答謝草藥郎中,說吃了他留下的藥,病就好了。草藥郎中愣住了,他妻子心中有數,悄悄地把他拉到一邊,小聲的對他說了一番話,他才恍然大悟。他問妻子給的是什麽藥,他妻子拿來一根燒火的乾草棍子說:「我給他們的就是這種乾草。」草藥郎中問那幾個人原來得了什麽病?他們回答說,有的脾胃虛弱,有的咳嗽多痰,有的咽喉疼痛,有的中毒腫脹……可現在,他們吃了“乾草”之後,病已經全部好了。

從那時起,草藥郎中就把“乾草”當作中藥使用,用以治療脾胃虛弱,食少,腹痛便溏;生用,治咽喉腫痛,消化性潰瘍,癰疽瘡瘍,解藥毒及食物中毒;又以其潤肺功能治咳嗽多痰;不單如此,郎中又讓它調和百藥,每帖藥都加一兩錢進去,並正式把“乾草”命名爲“甘草”。從此,甘草一直沿用下來。

本品爲豆科植物甘草及同屬近緣植物之乾燥根及地下根狀莖。

性平,味甘;歸心、肺、脾、胃經。能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不宜與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性味歸經】

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功效】

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藥性。

【主治】

  1. 用於心氣不足的心動悸,脈結代,與脾氣虛弱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能補益心脾之氣。治心氣虛,常以之為主,配伍人參、阿膠、桂枝等同用,如炙甘草湯。治脾氣虛,常與黨參、白朮等同用。
  2. 用於痰多咳嗽。能祛痰止咳,并可隨症作適宜配伍而應用廣泛。如屬風寒咳嗽,可配麻黃、杏仁;肺熱咳喘,可配石膏、麻黃、杏仁,寒痰咳喘,配乾薑、細辛,濕痰咳嗽,配半夏、茯苓。
  3. 用於脘腹及四肢攣急作痛。能緩急止痛。如屬陰血不足,筋失所養而攣急作痛者,常配白芍,即芍藥甘草湯;如屬脾胃虛寒,營血不能溫養所致者,常白芍、飴糖等,如小建中湯。近年報道,單用甘草粉或配伍烏賊骨、瓦楞子等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有較好的近期療效。
  4. 用於藥性峻猛的方劑中。能緩和烈性或減輕毒副作用,又可調和脾胃。如調胃承氣湯用甘草以緩和硝、黃之性,使瀉下不致太猛,并避免其刺激大腸而產生腹痛,半夏瀉心湯,甘草與半夏、乾薑、黃芩、黃連同用,又能在其中協和寒熱,平調升降,起到和的作用。
  5. 用於熱毒瘡瘍,咽喉腫痛及藥物,食物中毒等。能清熱解毒。治熱毒瘡瘍,常與金銀花、連翹等同用。治咽喉腫痛,常與桔梗同用。治藥物、食物中毒,在無特殊解毒藥時,可以甘草治之,亦可與綠豆或大豆煎湯服。

【文獻別錄】

  1. 《本草正》「(甘草)得中和之性,有調補之功,故毒藥得之解其毒,剛藥得之和其性,表藥得之助其外,下藥得之緩其速。隨氣藥入氣,隨血藥入血,無往不可,故稱國老,惟中滿者勿加,恐其作脹;速下者勿入,恐其緩功,不可不知也。」

【用法用量】

煎服,3~10g。清熱解毒宜生用,補中緩急宜炙用。

【注意禁忌】

濕盛脹滿、浮腫者不宜用。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久服較大劑量的生甘草,可引起浮腫等。

【現代藥理】

甘草根和根莖含甘草甜素,是甘草次酸的二葡萄糖醛酸甙,為甘草的甜味成分。此外尚含多種黃酮成分。

甘草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對組織胺引起的胃酸分泌過多有抑制作用;並有抗酸和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作用。

甘草黃酮、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均有明顯的鎮咳作用,祛痰作用也較顯著,其作用強度為甘草次酸>甘草黃酮>甘草浸膏。

甘草還有抗炎、抗過敏作用,能保護發炎的咽喉和氣管的粘膜。

甘草浸膏和甘草甜素對某些毒物有類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

臉書留言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