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龍脈之說

台灣龍脈之說

龍為神祕之動物、神龍見首不見尾、彎延曲折、出神入化,故勘輿學家以「龍脈」形容山川大地、高低起伏千變萬化走向的脈絡。龍在古人心中地位崇高,皇帝即天子曰九五飛龍在天。

一般人認為高山大水、鐘靈毓秀就有龍脈,實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龍脈到處都有,高一寸為山,低一寸為水,所謂的「平洋龍」就是指平地中、微微隆起之處。仔細觀察周遭常會有大驚奇,即可斷為龍脈之所在。

天然地理環境、如人一樣有血脈走向。好的氣場藏風聚氣、猶如人身之穴道。然孤陽不生、孤陰不長、風水佳的地勢、必見山水相傍、左龍右虎隨行緩降而伴行。山就是龍的勢,水就是龍的血。傳統認知如果把房子、祖先骸骨葬在龍脈上,後代子孫就會受庇蔭;如若葬在不好的穴位,則易招橫禍並殃及子孫。

從較科學的角度看,有龍脈處表示有較強的能量集結,山脈的坐向與我們自身能量是一致的。生活其中會讓我們心平氣和、神清氣爽,行事稱心如意、左右逢源;反之則覺諸事不順、身心不如意,故居家外在環境、與我們個人的小宇宙運行、是否能達成和諧為主。

勘輿學家認為,高山大水為主幹龍,低山小水為支龍。由地圖上看山脈高低起伏,隨處可見幹龍、支龍的分布。勘輿學家認為世界龍脈均來自崑崙山,由此分出五條龍脈,三條龍行到中國,一條形成興都庫什山往阿富汗、經中東到歐洲,一條到印度和不丹。台灣之龍脈係由三大幹龍系統之南龍而來,亦即從福建省之仙霞嶺,經武夷山,邵武、永安、漳平、龍溪,渡海到廈門,經金門、澎湖朋山過峽而來,由玉山起頂。

台灣風水地理來自大陸之說,始見於在南宋時期之理學大儒朱熹。在其五十歲時(約西元1180 年)到閩南講學,在福州山頂海邊,觀看大陸的山脈,千里緩勢生動屈曲而來、起伏蜿蜒之形如神龍見首不見尾般,朱熹隨之而行,不覺來到海邊目睹龍脈、隱隱潛入大海過峽而去,喟言:「龍渡滄海,五百年後,海外當有百萬人居之。」

因此勘輿學家認為,台灣的龍脈,乃是由中國大陸喜馬拉雅山、往東南分支而來的一條幹龍,經過福建,形成「潛龍入海」之姿來到台灣。其中以「玉山山脈」為主脈,再分成南北兩脈,南脈則往南,一直到高屏的大武山、而北脈從玉山到台北再到蘇澳的雪山。阿里山山脈及海岸山脈、則為左龍右虎護持幹龍,而台灣中部的日月潭,是讓龍脈養精蓄銳的「蔭龍池」。

在勘輿學家的眼中,台灣山勢雄偉,3000公尺以上高山就超過260座,奇、險、峻、秀兼具;山水滙聚氣勢磅礴;河川蜿蜓水氣氤氳。放眼望之如同世界縮小風水齊聚台灣。若依當時朱熹所預言時間,往後推算五百年,時為清朝順治至康熙年間(西元1650 年至1700年間),正值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收復台灣,將台灣建置為「一府二鹿三艋舺」時期,然朱熹卻於五百年前預言證實。

台灣主幹龍為中央山脈,而在台北盆地的兩條主要龍脈,卻源自於雪山山脈,兩條龍脈分別結穴,環抱台北盆地,止於淡水河兩岸,與淡水河口遙遙相對。其走向分別為西南來龍與東南來龍。

巽來龍分為左右兩支脈,右脈長而左脈短,由烏來往坪林方向,走向台北盆地緩緩環抱而來。右脈經坪林、雙溪、瑞芳、八堵、基隆而緩降,至七星山起頂而為少祖山,在大屯山淡水河口出海,再分脈至圓山附近盡結穴地。左脈則從烏來至新店經木柵六張犁附近盡結穴地。

坤來龍同樣分左右兩脈,右脈長而左脈短。右脈由桃園縣復興鄉到台北縣樹林、經板橋盡龍結穴。左脈則從桃園繞經樹林、泰山、林口、五股盡龍結穴,由八里的觀音山向淡水河口出海。

臉書留言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