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貪吃惹禍?

【華人健康網 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

胰臟過勞才是關鍵!醫師4招防胰島素阻抗、控好血糖

糖尿病不是老人專利,近年來更有年輕化的趨勢,且糖尿病病友如果血糖控不好,更可能導致腦血管病變、心血管病變、周邊血管病變及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腎病變等大血管、小血管慢性併發症發生!(影音/攝影鄭名峻、江旻駿、宋美瑤)

有鑑於此,《華人健康網》健康小學堂在日前所舉辦的「從『心』出發‧與糖共舞」講座中,就特別邀請天主教耕莘醫院內分泌科名醫—馬文雅主任,帶從大家「心」出發,學會如何與糖共舞、聰明穩控血糖,戰勝糖尿病的4大關鍵,遠離糖尿病帶來的健康風暴。

糖尿病其實就是「高血糖症候群」!血管裡的糖太多,恐導致大、小血管併發症找上門

但到底什麼是糖尿病呢?天主教耕莘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馬文雅表示,糖尿病其實就是「高血糖症候群」。簡單來說就是,身體代謝糖的能力出現異常,導致血管裡的糖太多、高血糖的發生,所以糖尿病的併發症都跟血管有關;而產生的併發症,也會根據影響血管的不同有所差異:

《大血管併發症》

可能在診斷前就悄悄開始,且合併其他危險因子,舉凡:抽菸、高血壓、壞膽固醇過高,也都是影響人體大血管健康的凶手之一。也就是說,大血管併發症常常患者的高血糖問題只是共犯並非主角。

●腦血管病變(中風)。

●心血管病變(冠心症、心肌梗塞)。

●周邊血管病變(截肢)。

《小血管併發症》

往往是長期有高血糖問題,血糖控制不佳導致。

●眼睛視網膜病變,輕忽恐有失明可能。

●神經病變(四肢末端出現麻木感、出現腸胃道症狀)。

●腎病變,惡化可能導致洗腎。

糖友是貪吃、不忌口惹禍?什麼是胰島素阻抗?第一型VS第二型糖尿病差在哪?醫師來解答

至於糖尿病是怎麼產生的?馬文雅醫師解釋,糖尿病根據成因的不同,又可以分為第一型糖尿病及第二型糖尿病2大類型。其中,除了較為特殊的第一型糖尿病是因為「胰臟先天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沒有胰島素」導致外;第二型糖尿病則是因「胰臟過勞,造成胰島素阻抗,胰島素分泌不夠」所引起。

不過,到底什麼是胰島素?它在人體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為何會影響血糖的高低呢?馬文雅醫師表示,胰島素是由胰臟中的β細胞所分泌,是人體內唯一用來降血糖的荷爾蒙。簡單來說,胰島素就像一把鑰匙,當食物被吃下肚進到身體後,在正常的情況下胰島素會把門打開,讓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到細胞裡,使細胞就像充電一樣獲得能量。

但如果胰島素的訊號不良、不能正確的傳遞,就可稱之為胰島素阻抗。胰島素阻抗會導致民眾胰島素的功能沒有那麼好,門時而打的開、時而打不開,使食物中的糖(葡萄糖)容易留在血管裡。馬文雅醫師也提到,就以臨床上較常見的第二型糖尿病來說,其實患者在正式被診斷罹患糖尿病之前,身體已經產生一些不太正常的變化,也就是所謂的「糖尿病前期」,此時患者往往會有胰島素阻抗的問題。

而一旦胰島素阻抗發生,便會使身體胰臟被迫加班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一開始胰臟可能因人體還年輕還能承受,但如果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未改善,胰臟在長期過勞下,就可能因不堪負而提早退休(老化),導致糖尿病的發生。所以,臨床上會把胰島素阻抗視為糖尿病的一個危險因子,若沒有積極處理,長期下來就會慢慢演變成高血糖症候群,也就是糖尿病發生。

馬文雅醫師分享到,早在多年前國外研究就發現,臨床上多數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診斷之初,胰島素分泌功能就僅剩50%,並逐年下降。反應在人體身上,因細胞得不到能量,會導致民眾變得消瘦,並通知大腦,釋放出飢餓訊號;故糖尿病患者血糖高時容易感到肚子餓、吃不飽,進而導致外人誤解糖友一定就是貪吃、不忌口,但其實糖友們並不願意。

別輕忽胰島素阻抗問題!胰臟長期過勞恐加速胰臟老化,使血糖問題更失控

因此,從上述可知,實際上造成糖尿病形成的原因,並不是像外界所認為的,糖尿病一定是貪吃、吃太多惹禍;而是某種程度上,指的是患者有胰臟代謝糖的能力下降的問題!至於為何胰臟無法順利代謝血液中的糖,馬文雅醫師也再次強調,除了較少見的第一型糖尿病是因為胰臟先天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導致外,最常見的原因和老化有關。

隨著年齡(老化因素)、疾病的進展,胰臟製造胰島素的β细胞功能也會開始下降;故當下降到一定程度後,胰島素無法正常分泌、分泌量比較少的時候,無法應付胰島素阻抗所需要增加的胰島素後,便難以有效代謝人體吃下肚的含糖食物,血糖就會隨之升高。

簡單來說,在人類社會中買東西要付錢,而對於身體來說吃東西就要付胰島素。因此,吃下糖份較高、含醣量較高食物,就需要支付較多的胰島素。故當民眾出現胰島素阻抗,胰島素無法正常分泌的時候,便無法有效支付胰島素,難以順利代謝吃下肚的含糖食物。

如果,此時又未積極就醫處理,導致胰島素阻抗問題持續發生,慢慢的恐使血液中充滿糖,讓血管、胰臟等器官泡在糖水裡,不但會影響全身血管及器官健康,更可能造成胰臟過勞,加速胰臟的老化。所以,糖友們如何有效穩定、控制血糖問題,就是延緩胰臟老化速度,避免其提早退休,難以順利分泌胰島素的關鍵。

想延緩糖尿病發生?醫師傳授4招從飲食、運動、藥物著手,控好血糖!

既然如此,想要好好延緩糖尿病的發生,避免因血糖高居不下而加速胰臟的老化,到底該怎麼做才對呢?馬文雅醫師提到,民眾只要謹記以下飲食、運動、藥物、監測共4招,從四個面向著手進行即可:

第1招/監測:

定期監測血糖及糖化血色素!馬文雅醫師分享道,事實上國外一篇追蹤糖尿病患者10多年的研究就發現,定期監測糖化血色素,糖化血色素每下降1%,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可降低14%;死亡率可降低21%;腎臟及眼睛小血管疾病可降低37%;截肢風險可降43%。建議標準為—

●空腹血糖:80-120(鬆一點90-130)。

●餐後血糖:<160(鬆一點<180)。

●配對血糖相差(飯前飯後2小時血糖相差):30-50。

●避免低血糖:<70。

第2招/飲食:

在全穀雜糧類、蔬菜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水果類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等六大類食物當中,有3類食物含糖。除了均衡飲食外,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更需注意,全穀根莖吃進肚子裡會轉變成葡萄糖;奶類不加糖即含乳糖,即便是標榜不添加糖,也要注意其本身其實就含有乳糖的存在;水果不加糖也含果糖(每天攝取量應以兩個拳頭大為限)。故建議糖友們在全穀雜糧類、奶類、水果等3大類食物的攝取上一定要適量。

第3招/運動:

根據糖尿病治療指引建議,想要有效控制血糖,適度養成規律進行中等強度運動的習慣,就是很好的輔助方式。馬文雅醫師指出,過往就有研究發現,民眾只要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有助降低0.7%的糖化血色素;且適度的運動,也有輔助紓壓的效果,有助減少壓力荷爾蒙對血糖波動的影響。

第4招/藥物:

馬文雅醫師表示,臨床上治療糖尿病的藥物種類繁多,根據使用方式的不同,又可分為口服藥物與注射針劑(胰島素、腸泌素)2大類型。臨床上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個別治療目標和相關風險,選取不同機轉的合併治療,除了有助血糖控制外,也有避免血管、器官泡在糖水裡,輔助保護器官、血管的作用。

臉書留言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