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耳聾從肝論治

耳鳴耳聾從肝論治

 

耳鳴耳聾的發生與腎、心、肝、膽、脾、肺各臟腑均有關。中醫傳統理論認為,腎主耳,耳為腎之竅,為腎之官。《靈樞·脈度篇》說:“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能聞五音矣。”提示耳聾與腎虛關係密切。《醫學入門》又提出“耳鳴乃是聾之漸也”,《雜病源流犀燭》卷23更明確說明:“耳鳴者,聾之漸也,惟氣閉而聾者則不鳴,其餘諸般耳聾,未有不先鳴者。”說明耳鳴與耳聾的病因基本相同。

 

1、通常,耳鳴耳聾多從腎論治,我們臨床多從肝論治。其理論基礎是:

 

(1)肝脈絡於耳:足少陰之經脈,屬膽絡肝,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耳前,其經氣環循於耳。故肝膽機能失調,則影響耳的生理功能。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木鬱之發,甚則耳鳴旋轉”,曾治一位女性患者,每于生氣後則耳鳴耳聾不已,服西藥或耳聾左慈丸無效,改服逍遙散加減則立竿見影,耳鳴即止。據《素問·髒氣法時論》:“肝病者……虛則目媢睢huang huang無所見,耳無所聞”,《素問·至真要大論》:“厥陰之勝,耳鳴頭眩。”肝氣鬱結,氣鬱化火,循經上擾清竅而為耳鳴。故治用疏肝解鬱,理氣降逆,如逍遙散之類,具有療效。

 

(2)肝腎同源:腎受五臟六腑之精氣而藏之,其精氣上通於耳而為聽,故腎藏精。而肝藏血,肝血充盛,血可化精,精可化血,精血同源,故肝腎同源。肝陰不足,耳竅失養,也可產生耳鳴耳聾。又肝木有賴腎水的滋養,腎陰虛,水不涵木,肝陽偏亢,虛火上炎,上擾清空,出現耳鳴耳聾。治療既要滋補腎精,又要柔肝平肝,方能獲得滿意療效。

 

(3)肝與氣血調暢關係密切:肝主藏血,又主疏泄,氣機調暢,氣行則血行,若肝失疏泄,氣血失和,氣滯血瘀,則耳竅受阻,導致耳聾。治宜疏肝行氣,活血通竅,如通氣散(柴胡、香附、川芎)加通竅活血湯,也可用血府逐瘀湯,既能理氣,又能活血,方中有柴胡、枳殼,舒肝理氣。

 

(4)當歸芍藥散治耳鳴耳聾:當歸芍藥散出自《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由當歸、川芎、芍藥,白術、澤瀉、茯苓組成,主治肝脾不和引起的婦人腹痛病證。近年也用於治耳鳴耳聾。方中當歸、川芎、芍藥養血調肝以行滯,茯苓、白術、澤瀉補脾以滲濕,對於肝氣過旺,橫逆犯脾者,肝火得降,脾土得健,耳竅得養,耳鳴耳聾得已。

 

2、經驗用藥

 

(1)蟬衣

 

蟬衣性寒味甘,入肝、肺經,具有散風熱、宣肺、平肝定痙作用,其氣清虛,輕靈,還能清散肝經風熱,通利耳竅,聰耳平鳴。《雜病源流犀燭》卷23又說:“然腎開竅於耳,所以聰聽,實因水生於金,蓋肺主氣,一身之氣貫於耳,故能為聽。故凡治聾,必先調氣開鬱。”蟬衣宣通肺氣,故可用於耳鳴、耳聾。

 

(2)葛根

 

葛根性味甘平,入脾胃經,《本草新編》謂之“入胃,又入肝。”其氣輕浮,輕揚升舉,升發脾胃清陽之氣,藥理實驗又證明,葛根中含有葛根黃酮,能增加腦及冠狀動脈的血流量,擴張腦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中醫認為耳鳴耳聾與清陽不升,耳竅失養有關,現代醫學認為耳鳴耳聾可能由於內耳血管痙攣,供血不足而致。所以葛根是一味治療耳鳴耳聾有效的常用藥物。

 

3、其它療法

 

(1)針灸療法

 

常用穴位 :耳門、聽宮、聽會、翳風,疏通耳竅經脈,配中渚、外關、陽陵泉、三陰交、足三裡,清瀉肝膽、調理脾胃。

 

(2)穴位注射

 

取聽宮、翳風等穴,常用如當歸注射液、丹參注射液補血活血,疏通經絡。

 

(3)頸封

 

在人迎穴,用1%普魯卡因或丹參液局部注射。

 

(4)氣功按摩:促進血液迴圈,有益防病健身。

 

如鳴天鼓:“天鼓者,耳中聲也。”將兩手掌心緊貼兩耳,兩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對稱地橫放在枕後,食指疊在中指上面,用力把食指從中指上滑下叩擊後枕部,聽到的聲音象擊鼓聲。節奏均勻緩和,力度由輕至重,雙手每次各24下,可振盪耳部經脈,促進血液迴圈,堅持不懈,有預防和治療耳鳴耳聾作用。

 

臉書留言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