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來自寧靜

美德來自寧靜

 

佛陀在離開皇宮後的六年中,他歷經了非常嚴苛的生活,那是傳統上尋求真理的方法。他折磨自己的身體,實行非常嚴格的斷食,據說因此而瘦得皮包骨,幾乎可以算得出他的肋骨有幾根,他瘦得肚皮貼到背上,肚皮跟背之間已經什麼都沒有了。衰弱得無法越過一條小溪,尼蘭加那河,我曾去過那個地方就為了看一看那條河流長什麼樣子,尼蘭加那河是非常小的一條溪,當時又不是雨季,居然會無法遊過那條溪流,他必然是衰弱得不得了。

 

那天,他突然得到一個很大的啟示:「我一直在對自己施加不必要的暴力。」他那時有五個追隨者,全都是苦行者,因為佛陀的苦行超越他們,所以他們成為他的追隨者。他們只做得到這麼多,而佛陀的苦行是他們的數倍,因此他們是追隨者。那個晚上佛陀決定:「折磨身體是愚昧的。你怎麼能藉著折磨身體而得到靈魂呢?兩者之間似乎沒有合乎邏輯的關係。」他看到:「如果我甚至無法越過河流,這條小小的尼蘭加那河,那麼我又如何能越過這個廣大的世界之流呢?身體需要食物,身體需要營養,身體需要力氣,這樣我才能靜心,這樣我才能帶著強烈的興趣、熱心與能量去探詢,去靜心。」

 

他決定丟棄所有嚴苛的生活方式,他的五個弟子立刻離開他。他們說:「釋迦已經從他的聖潔狀態中墮落,不再是個聖人。」他們立刻離開他,不跟他在一起。他們以前跟他在一起只因為他那種被虐待狂似的生活形態,他們自己必定都是被虐待狂。

 

釋迦牟尼佛隔天就成道了。在他丟棄所有的苦行,丟棄所有不必要的內在衝突、內戰時,他變得非常的平靜,非常的寧靜,所以第二天早上他可以看到,可以感覺到,在他的寧靜之中,所有的折磨、所有的喋喋不休全部消失融解。在太陽東升的清晨,他內在的佛性也開始上升,他覺醒了,成為一個佛。

 

美德來自寧靜,來自靜心的狀態,來自放鬆——而不是來自努力,不是來自緊張,不是來自奮鬥。他去尋找他的五個弟子,給他們這個訊息:「不要再折磨自己了。那與神聖無關,那與宗教無關。」

 

靜心必先發生,而後德性自然會如影隨形。如果靜心沒有發生,那麼你的德性除了虛偽以外,別無其他。你們的聖人都是最大的偽善者;他們說的是一回事,想的又是另外一回事,而且可能正好相反。他們做的是一件事,但真正想做的正好是相反的事。他們顯現在表面上的是一個樣子,但內在深處卻恰恰相反。

 

臉書留言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