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的原因

頭痛的原因

頭痛是個常見病,又是個讓人痛苦不堪的難纏病。“中國頭痛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近1/4國人,也就是約3億人正在遭受頭痛困擾。對於頭痛,通常的解決方法是吃顆止疼藥,但對難治性頭痛很多人一籌莫展,只能默默忍受。其實,不妨試試針灸。本期,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痛症科主任王京京就來告訴你針灸如何治頭痛,以及生活中該如何預防頭痛。

病因:多因風邪而起

頭位於人體最高處,它就像山峰一樣。中醫講“高巔之上,唯風可到”,意思是頭痛多因風邪引起,其他病邪如寒邪、濕邪等,需要“狐假虎威”,借助風邪在我們的頭上“興風作浪”。

也正因此,古時候往往管頭痛叫“頭風”、“偏頭風”等。頭痛也和風變幻莫測的特點類似,往往一陣疼一陣不疼,有時這疼有時那疼等。如果一個人情緒波動大、愛生氣、肝氣鬱結不舒暢的話,則容易引動人體的“內風”,也叫“肝風內動”,這也是頭痛的重要原因。因為五臟六腑與自然界的五行有配屬關係,肝膽對木,而木對應的是風。

中藥治頭痛以去風為主,兼有寒濕則去寒濕,有肝風則平肝熄風,有血瘀則活血化瘀。針灸則是根據頭痛的部位進行經絡辨證,循經取穴進行針刺治療。

辨治:頭痛主要分三種

“經絡辨證、循經取穴”是中醫針灸治病的核心,頭痛治療也不例外。當我們用陰陽理論來認識人體時,頭在上屬陽,腳在下屬陰。頭部是人體最重要的陽氣聚集地,按照經絡循行,只有陽經能上達頭部,即分佈在人體正面的陽明經、人體後面的太陽經以及身體側面的少陽經這三條經絡,故治療頭痛時應在相應的陽經上選取穴位。

頭痛治療選穴時,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則“痛在頭者,取之足”。因為在中醫針灸理論中,相距較遠的部位之間有一定的內在相關性,如果將人體從腰部對折,頭和腳屬於相對應的部位。此外,手上的一些穴位也很管用。總體上看,除頭部外,治頭痛的穴位主要集中在踝關節和腕關節以下。按照頭痛部位的不同,我們主要將頭痛分為以下3類:

陽明頭痛。主要表現是前額痛,多因鼻炎、鼻竇炎、胃腸不適等引起。在針灸治療時,我們最常刺激的穴位是頭部的頭維穴(額角髮際點向上一指寬,咀嚼時肌肉受到牽動之處),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穴,足陽明胃經的衝陽穴、陷谷穴。其中,合谷穴、衝陽穴的作用最大。

太陽頭痛。表現為後腦勺痛,並向頭頂放射,多因頸椎病、頭部受風寒等引起。最常刺激的穴位有頭部的天柱穴,手太陽小腸經的養老穴、後溪穴,足太陽膀胱經的京骨穴、至陰穴等。

少陽頭痛。表現為頭的兩側痛、頭角痛,如常見的偏頭痛。以中青年女性居多,常出現在女性月經來潮前的一兩天和月經期的前3天。常刺激的穴位主要有:頭部的率谷穴、風池穴、絲竹空穴,手少陽三焦經的中渚穴、外關穴,足少陽膽經的丘墟穴、足臨泣穴。

臨床中,常有患者說自己長期頭部感到緊箍感,昏昏沉沉的,遇到緊張、壓力大時,頭痛的症狀就更加明顯,這種情況往往屬於緊張型頭痛,但痛的部位又說不清楚,還常伴有食欲不振、胃腸功能紊亂、月經失調等全身症狀。對這類病人,我們會先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從整體上對患者進行辨證,然後再應用針灸治療。還有患者說他腦袋空空的,感覺腦仁都沒了,這很可能是腎精虧虛的表現,需要在足少陰腎經上施補,並切忌再過度勞累。

中醫針灸對慢性反復發作性頭痛的治療需區分急性期和間歇期(即頭痛不發作時)。頭痛急性發作期時,針灸須重兵出擊;間歇期則以調整臟腑經絡的失衡為主,以減少頭痛發作次數、降低頭痛強度等。間歇期的預防性治療甚至比發作期的止痛更為重要。

臉書留言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