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

茵陳

有一個病人,身目俱黃,全身沒有力氣,人亦消瘦了。這天,他拄著拐杖,一步一哼地來找華佗:“先生,請你給我治治吧”。

華佗見了病人得的是黃疸病,皺著眉搖了搖頭說:“眼下都還沒有找到治這種病的辦法,我也無能為力啊”!

病人見華佗也不能治他的病,只好愁眉苦臉地回家等死了。

半年後,華佗又碰見那個人,誰料想這個病人不但沒有死,反而變得身強體壯,滿面紅光的了。華佗大吃一驚,急忙問道:“你這個病是那位先生治好的?快告訴我,讓我跟他學習去”。

那人回答說:“我沒有請先生看,病是自己好的”

華佗不信:“那有這種事!你準是吃過什麽藥吧?”“藥也沒有吃過”。 “這就怪了!” “哦,因為春荒沒糧,我吃了些日子野草。”
“這就對啦!草就是藥。你吃了多少天?” “一個多月。” “吃的是什麽草啊?”
“我也說不清楚。” “你領我看看去。” “好吧。”

他們走到山坡上,那人指著一片野草說:“就是這個。”

華佗一看,說道:“這不是青蒿嗎?莫非能治黃疸病?嗯,弄點回去試試看。”

於是,華佗就用青蒿試著給黃疸病人下藥治病。但連試用了兒次,病人吃了沒有一個見好的。華佗還以為先前的那個病人準是認錯了草,便又找到他,叮問: “你真的吃青蒿吃好的?”“沒錯。”華佗想了想又問:“你吃的是兒月裏的蒿子?”“三月裏的。”

“唔,春三月間陽氣上升,百草發芽。也許三月裏的青蒿有藥力。”

第二年開春,華佗又采了許多三月間的青蒿試著治害黃疸病的人吃。這回可真靈!結果吃一個,好一個。而過了春天再采的青蒿就不能治黃疸病了。

為了把青蒿的藥性摸得更準,等到第二年,華佗又一次作了試驗,他逐月把青蒿采來,又分別按根、莖、葉放好,然後給病人吃。結果華佗發現,只有幼嫩的莖葉可以入藥治黃疸病。為了使人們容易區別,華佗便把可以入藥治黃疸病的幼嫩青蒿取名叫“茵陳” ,又叫“茵陳蒿”。他還編了四句話留給後人。

三月茵陳四月蒿,傳與後人要記牢。三月茵陳能治病,四月青蒿當柴燒。

(註:青蒿也是一味中藥。我國中醫藥科研人員已從中提取出青蒿素,是從植物提取的治療瘧疾藥品,有很好效果,享譽國際,千萬別把“國寶”當柴燒了。)

本品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陳蒿 (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或濱蒿 (A.scoparia Waldst. et kit) 等的全草。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佈,主產於陝西山西、安徽等地。春季幼苗高約三寸時採收;或秋季花蕾長成時採割。除去根及雜質,曬乾。生用。

【性味歸經】

苦,微寒。歸脾、胃、肝、膽經。

【功效】

清利濕熱,利膽退黃。

【主治】

  1. 用於黃疸。本品苦泄下降,寒能清熱,善清利脾胃肝膽濕熱,使之從小便出,故為治黃疸要藥。若身目發黃,小便短赤之陽黃證,常與梔子、黃柏、大黃同用,如茵陳蒿湯;若黃疸濕重于熱者,可與茯苓、豬苓同用,如茵陳五苓散,若脾胃寒濕鬱滯,陽氣不得宜運之陰黃,多與附子、乾薑等配用,如茵陳四逆湯。
  2. 用於濕溫,濕疹,濕瘡。取其清熱利濕之功,故亦可用於濕瘡瘙癢,可與黃柏、苦參、蛇床子、地膚子等同用。也可煎湯外洗。

【文獻別錄】

  1. 《本經》:「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
  2. 《別錄》:「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痛,去伏瘕。」
  3. 《醫學入門》:「消遍身瘡疥。」

【用法用量】

煎服,10~3g。外用適量。

【注意禁忌】

蓄血發黃者及血虛萎黃者慎用。

【現代藥理】

茵陳蒿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B-蒎烯、茵陳烴,茵陳酮及葉酸,茵陳蒿有顯著利膽作用,在增加膽汁分泌同時,也增加膽汁中固體物、膽酸和膽紅素的排泄量。并能解熱和降壓。其煎劑對人型結核菌有完全抑制作用。乙醇提取物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水煎劑對ECHD11病毒有抑制作用。

臉書留言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