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弓楚得

楚弓楚得 文/徐醒民

孔子家語說,楚共王出遊,亡其「烏號」之弓。左右請求之。王曰,止,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聞之,曰,惜乎其不大也,宜曰「人遺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

人在世間,想作何種事業,當有何種器量。治國當有治國的器量,平天下當有平天下的器量。沒有治國的器量,而欲治國,必然誤國。沒有平天下的器量,而欲平天下,必然亂天下。楚共王不許他的左右人員尋求所失之弓,其理由是「楚人失弓,楚人得之」,由此可見其器量足以包羅全楚,器量大,自然智慧亦大,其治楚國,當然不錯。

聖人希望賢者更賢,所以,既然「惜乎其不大」,隨即將楚王那兩句話各去一個楚字,於是頓見其境界豁然開朗,那就是打破一個楚國的界限,而推廣到全人類。就今日的情形而言,即是由造福一個國家,進而造福全世界。太史公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可知那個時候天下如何混亂,如有賢能出來平定,實為蒼生之福。無論春秋或今日世界,誰想平定天下,非有孔子所說的器量不為功。

孔子所說的「人弓人得」,實為世間不易之理,也是固有文化「天下為公」的基本精神。但蓮池大師另有引伸的意見。他說,楚王固滄海之胸襟,而仲尼實乾坤之度量也。雖然仲尼姑就楚王言之,而未盡其所欲言也,何也,尚不能忘情於弓也。進之,則王失弓,王猶故也,無失也。假使王復得弓,王猶故也,無得也。雖然,猶未也,尚不能忘情於我也。又進之,求其所謂我者不可得,安求其所謂弓也,人也,楚也。

孔子說世間法,故為楚王破除一國封疆則止。蓮池說出世法,故須掃除人我等一切分別知見,否則不能開發真實智慧,何能超出世間。孔子並非不知出世法,論語、學庸、周易諸經,皆有出世之說,但非上智不能了解,故不常說。蓮池大師並非不知孔子,但恐一般儒生不通大道,故云孔子「未盡其所欲言」,而期百尺竿頭進而又進。

蓮池所說的無得無失,以至於無我等,是最高的原理,但須經過多生多劫勤苦修行,斷除我法二執,把第七識轉變為平等性智,始到此種境界。凡夫學者,尤其在此末法時期,我相人相極不平等,終日攀緣名利,別說「無得無失」,即使「人弓人得」,甚至「楚弓楚得」,也都辦不到。但無論如何,至少要有「楚弓楚得」的胸襟,才能放下塵緣,走上解脫之道。

臉書留言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