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過越好的標誌 嘴貴耳明心順作者逍遙子

南懷瑾先生曾說過:“人有貴氣,一看便知。”人到中年,事事磋磨,有爭不完的對錯,聽不盡的是非,和數不清的得失紛爭。有些人困於其中,煩惱痛苦,不知不覺就丟掉了身上的貴氣;而有的人卻能屏蔽瑣碎,遠離紛爭,過得從容而順意。仔細觀察,不難發現,一個人有貴相,能越過越好的標志便是:嘴貴,耳明,心順。

1。嘴不爭對錯,則貴。《道德經·第二十二章》中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活得通透的人,明白事無對錯,角度不同,評判不一;高度不同,理解各異。唯有停止爭辯,跳出局外,才能看清事物的全貌,掌握事態的走向,從而化危機於無形,成為真正的贏家。

《明史》中記載了一位謀士,名叫湯文,待人謙和,不愛爭論。每當打完仗,大家都爭著搶功績,紛紛出言指責他人,爭論對錯。而他總是在一旁默不作聲。有一次,大軍迎戰匈奴,大家為行軍路線爭論不休時,唯有湯文一言不發。

他發現了這其中有詐,最後躲過敵軍埋伏。這件事之後,他被委以重任,眾人對他更是敬佩不已。但他始終低調謙讓,最終榮歸故裏,安享晚年。爭一時對錯,不過是口舌之快,而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借事修心,提升自己,才是一生的大格局。古人說:“每臨大事有靜氣,不見古今無賢人。”一個人的貴氣就是他的靜氣,靜而不爭,安守本心,貴氣自顯。

2.耳不聽是非,則明。《太上感應篇》中講:“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聖明的人,內心清淨,耳清目明,只聽合理的話,不起是非之心,不聽虛妄之言。世間紛紛擾擾,是非從不間斷。向外求,只會陷入紛雜,迷失自我。而向內求,不聽是非,不信妄言,才能清靜自在,明心見性。

曾有一位道長帶著徒弟,去城裏佈道。路過城門時,有人對他說:“你還是快離開吧,這裏的官員假公濟私,小販斤斤計較,還有惡霸仗勢欺人,都是冥頑不化的人。徒弟略有難色的說:師傅,要不我們還是回去吧。師傅沒有說話,只是向城內走去。

進城後,徒弟卻驚奇的發現,這裏的人悟性很高,法紀嚴明,待人友好。這時,師傅對他說:耳聽不一定為實,很多事是要用心看的。徒弟深表同感。

很多時候,好壞並非常態,是非並非定論。世間萬像皆為心相,心是怎樣的,世界就是怎樣的。所以,人生在世,不必透過他人的眼睛去看世界,不必因為別人的評論迷失方向。不聽是非之言,用心感受生活,才是最明智的活法。

3.心不計得失,則順。《道德經.第二十九章》中講:“為者敗之,執者失之。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越是計較,越會落空;越是執著,越會失去。

覺悟通達的人不計較得失,不執著外物,所以活得自在圓滿,順心順意。

看過一則故事:古時候,有位商人,去外地進布。此時正值旺季,布匹大銷。誰料,天降大雨,江水暴漲,貨船只能擱淺。三天後,潮水退去,商人正欲將布匹搬上船,就看到一位老人在哭泣。

原來老人生意失敗,用借的錢進了一批茶葉,現在全被打濕,若不快些回去,只怕會發霉爛掉。商人聽後,把船隻讓給了老人。僕人有些生氣的說:“遲回去,要虧不少。”商人說:“都是小利,老人家不容易。”後來,老人生意順利,為表感恩,雙方結為親家。

商人也因為待人不計得失,為人真誠,被人信任,生意越做越好。人們常說:“總想得者必有失,不怕失者才會得。”人生短短幾十載,金錢財富都是浮雲,功名地位皆為過客。唯有內心豁達,不計得失;待人真誠,與人為善,才能為我們的人生保駕護航。

古人云:人也,事也,不理,少知,即得安寧。事事無常,眾說紛紜,生在凡塵世間,想要越過越好,就要守住內心的寧靜。嘴不爭論,耳不多聽,心不分別,才是獲得長久安寧的大智慧。立場不同,對錯難辨,不爭不言即是貴;認知不同,是非難分,不聽不信才是明;格局不同,得失難料,不計不執方可順。餘生,願你我都能管得住嘴,守得住耳,安得住心,為人明智,生活順意,自帶貴氣。

臉書留言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