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孝孫賢真人東行

陳元方,得先説他的父親陳太丘。“太丘”本是河南一個地名,陳元方的父親陳寔曾經是那裏的行政長官,所以後人稱他為“陳太丘”。

這人為官清廉,家裏簡陋到連拉車的僕役都沒有。應宰府招見的時候,叫大兒子陳元方親自拉車,車上坐着老爺子抱着小孫子長文,二兒子時方則隨後挑着行李。

到了宰府,主人設宴招待他們,當時的八大名士號稱“八龍”,一個給他們開門打簾,一個行酒,其他的六龍輪番佈菜。可見陳家父子所得到的禮遇是非常非常高的。

陳太丘詣荀朗陵,貧儉無僕役,乃使元方將車,季方持杖後從,長文尚小,載着車中。既至,荀使叔慈應門,慈明行酒,餘六龍下食,文若亦小,坐着膝前。於時太史奏:「真人東行。」)

這一道獨特的風景成為當地的奇聞,人們甚至給這父子三個畫像後廣為傳誦,説他們出行是“真人東行”,尊稱他們父子三人為“三君”。

陳老爺子一生最得意的事情,應該是生了陳元方和陳季方這麼兩個才學見識都非常高明的兒子,並且這兩個兒子又給他生了很出色的孫子,陳家可謂滿門俊才。

“難兄難弟”

某天,元方的兒子長文和季方的兒子孝先爭吵,各自誇耀自己的父親的功業德品高,吵了好久爭不出勝負,這兩個娃娃跑到爺爺陳太丘那裏,要老爺子下結論。

沒想到老爺子不緊不慢地説:“論學識品行,元方和季方各有所長,互為兄長,難以分出高下優劣啊!”(見《德行》之八: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諮於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不知道小兄弟兩個聽到爺爺的決斷會不會滿意,但是爺爺的發自內心的得意和讚賞,以及後來長文孝文的才學出眾,卻不由得後世為父母的人生出些嫉妒生子孫若此,夫復何求!

這個故事流傳很廣泛,併成了個成語叫“難兄難弟”。本來是“各有長處,難以分出高下”的意思,到了今天,卻將“難”解釋成了“苦難”的“難”,“難”的讀音也成了去聲(即口語所説的普通話“四聲”),成了“一起患難的人,共處同一個困難境地的人”的意思。如今偶爾在一些生僻的文章裏,也還是將“難”字讀陽平,意思是“譏諷同樣的壞”,取其原意的反意。不過後來無論哪種解釋,都已經不是原來的面目了。

陳元方(即陳紀)十一歲時,去拜會袁公。袁公問:“你賢良的父親任太丘長,遠近的人都稱讚他,他到底做了些什麼?”元方説:“我的父親在太丘,對強者用德行去安撫;對弱者用仁慈去體恤,讓人們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對他老人家越來越敬重。”

袁公説:“我從前曾當過鄴縣縣令,正是這樣做的。不知是令尊學我,還是我學令尊?”元方説:“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時代,雖然相隔遙遠,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卻是那麼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陳太丘跟一位朋友約好同行,約定的時間是中午,正午過了太丘的朋友沒來,陳太丘不再等候便離開了,陳太丘走後,(友人)他才來。陳太丘的長子陳元方那年才七歲,正在門外玩耍,遊戲。客人問元方:“你爸爸在嗎?”元方答道:“等了你好久都不來,他已經離開了。”朋友便發怒罵道:“這簡直不是人啊!和別人約好一起走,卻把人丟下自己走了。”元方答道:“您跟我父親約好正午。正午時你還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着人家的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便下車想拉元方的手表示歉意,元方卻頭也不回地進了家門。

臉書留言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